新的ETC简报:能源生产力的提高使GDP翻倍,同时将能源需求减少四分之一
伦敦2025年10月15日 /美通社/ -- 能源转型委员会( ETC )今天推出能源生产力:在扩张的电气化能源系统中提高效率,这突显了全球到2050年将全球GDP增加一倍以上,同时将最终能源需求降低24%的重大机遇。
伦敦2025年10月15日 /美通社/ -- 能源转型委员会( ETC )今天推出能源生产力:在扩张的电气化能源系统中提高效率,这突显了全球到2050年将全球GDP增加一倍以上,同时将最终能源需求降低24%的重大机遇。
中美之间的较量,GDP是重中之重,有分析师指出称美国2025年GDP有望突破214万亿,而我们中国只是提出增长5%左右的目标,这之间的数字差,让不少人都觉得中美差距很大。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全球经济正站在一个新的临界点。ARK Invest的创始人兼CEO木头姐Cathie Wood在最新一期的All-In Podcast中分享了她对未来5至10年全球经济与科技变革的深刻见解。
由于1820年之前的全球GDP数据难以精确计算,我们通常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1820年左右开始看。以下数据主要综合了麦迪逊项目等历史经济数据库的估算,以购买力平价(PPP)为基准,可以更好地反映相对经济实力的长期变化。
别看福建一副“山穷水远”的模样,很多人至今还以为这地方穷得叮当响,住着土坯房、拜妈祖、吃土为生。
全美商业经济协会(NABE)的调查显示,企业投资激增有望抵消消费和全球贸易增长的疲软,使美国经济增速保持在趋势水平附近。然而,就业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以及更具黏性的通胀将给经济前景蒙上阴影。
2025 年 10 月,俄乌战争进入第三个冬天。当莫斯科的征兵海报贴满地铁站,基辅的防空警报成为日常,这场始于 2022 年的冲突早已偏离 “闪电战” 剧本,演变为一场消耗国力的持久战。俄罗斯日均军费消耗 1.72 亿美元,GDP 增速从战前的 3.6% 滑落
1989年的东京,那场面搁现在看都魔幻,日经指数飙到历史顶,全球前十的公司里日本占了八家,活脱脱一副“地球经济我说了算”的架势,反观曾经的大哥美国,那叫一个慌,估计夜里都得琢磨:这小日子咋突然这么猛?
为啥会这样,根源就在于西方那套掺水的GDP统计逻辑,把虚的当实的,最后自己骗了自己,咱们看看西方是怎么算GDP的:欧盟从2014年起,就把毒品交易、走私这些非法但自愿的活动算进GDP里,美其名曰反映完整经济活动。
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2.8亿,银发经济规模已达7万亿。更吓人的是,到2035年这数要冲30万亿——相当于2024年天津、贵州等9个省的GDP总和!
1993 年 7 月 23 日,印度洋上的 “银河号” 货轮突然被美国军舰包围。美军直升机低空盘旋,喊话要求登船检查,理由是 “怀疑载有违禁化学品”。船长张如德看着空荡荡的货舱,却只能让船停在海上 —— 那时中国没有远洋海军,外交部的抗议在美军的蛮横面前,显得
我们一路从纽约开到德州,全程驾驶的是通用汽车的2024款SUV。这趟正在进行的“美国制造实地考察”,竟像是坐了一趟穿越回冷战时期的玩命飞车。冷启动比拖拉机还响、高油耗至今没解决、中控系统像十年前老头手机。
格隆汇10月9日|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ason Furman的一项研究表明,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几乎完全由数据中心和数据处理技术独撑大梁,而其他领域的成长几乎陷入停滞。研究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数据处理设备和软件投资仅占美国GDP的4%,却贡献GDP增长的92%
库里和追梦即将迎来作为队友的第14个赛季。在此前的NBA历史上,只有五对双人组合达到过这一成就。
意想不到的是,2025年才过了一半以上,越南经济如同给油一样向前冲。第三季度增速马上飙升至8.22%,高过前一季度,这是自2011年至今的最高水平,除开2022年疫情后反弹的特殊情况外。如果你知道美国8月7日对越南商品征缴20%的关税,遮盖纺织、电子、家具等大
让全网炸锅的这句话,真的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实际GDP,可能是官方公布的一倍!”是的不是高估,而是严重低估。
黄奇帆的演讲一开场就抛出了一个让全场侧耳的“硬指标”——衡量资本市场成熟度,要看“市值/GDP”的比例,合理区间是1:1到1:1.2。低于这个数,说明市场还有“成长空间”;高于1:1.5,就得警惕“泡沫风险”。
一则出人意料的经济数据震动全球市场:美国二季度GDP增速从3.3%大幅上修至3.8%,创下近两年最高纪录。然而,在这份光鲜数据的背后,一场政府停摆危机正悄然拖累经济增长,美国经济陷入“冰火两重天”的复杂局面。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周四在CNBC的《财经早报》节目中表示,美国政府停摆可能会损害美国的经济增长。
贝森特在接受 CNBC《早间财经播报》(Squawk Box)节目采访时表示:“政府停摆并导致 GDP 下滑,绝不是开展政策讨论的正确方式。我们可能会看到 GDP 受挫、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劳动者也会受到冲击。”